各有关单位: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教务处组织对2016年各单位申报的45项教学成果进行了评审。经专家组、教学工作委员会评审,评选出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
教学工作委员会对2014年和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上奖项进行了评审,推荐24项成果参评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现将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名单予以公示(见附件),公示期5天。如对评选结果或推荐名单有异议,请实名向教务处反映。
联系人:王 腾/金红梅 联系电话:81292247/81292041
电子邮箱:jwc@bipt.edu.cn
办公地点:图书馆东侧四楼教务处办公室
教务处
2017年9月22日
附件1: 2016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名单 |
|||
序号 |
推荐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1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三阶段四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李翠清等 |
校级特等奖 |
2 |
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载体 深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蔡晓君等 |
校级特等奖 |
3 |
课内课外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
刘学君等 |
校级特等奖 |
4 |
生存训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
范钦标等 |
校级特等奖 |
5 |
石化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
吴 波等 |
校级特等奖 |
6 |
地方高校“融合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孟 波等 |
校级特等奖 |
附件2: 2016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名单 |
|||
序号 |
推荐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1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曹建树等 |
校级一等奖 |
2 |
地方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俞接成等 |
校级一等奖 |
3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戴 波等 |
校级一等奖 |
4 |
基于成果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
王淑鸿等 |
校级一等奖 |
5 |
基于海峡两岸“网络创意营销”学习共同体的SCOC教学模式 |
闫笑非等 |
校级一等奖 |
6 |
OBE理念的践行―以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为导向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戴玉华等 |
校级一等奖 |
7 |
立足“卓越计划”,创建大学数学教学新模式 |
杜建卫等 |
校级一等奖 |
8 |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泛在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
汤 欣等 |
校级一等奖 |
9 |
基于科技竞赛+创新训练课群的市级校内 |
许恩江等 |
校级一等奖 |
10 |
需求导向、标准驱动、实践牵引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探索 |
唐广军等 |
校级一等奖 |
11 |
“多主体、双循环”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与实践 |
王 腾等 |
校级一等奖 |
12 |
以“六要素、六共同”企业实习为抓手的“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韩占生等 |
校级一等奖 |
附件3: 2016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名单 |
|||||
序号 |
推荐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
1 |
“综合化学实验”无机与分析综合实验设计及实践 |
刘 霞等 |
校级二等奖 |
||
2 |
基于绿色环保及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有机化学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实践 |
林世静等 |
校级二等奖 |
||
3 |
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
李 巍等 |
校级二等奖 |
||
4 |
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
赵 杰等 |
校级二等奖 |
||
5 |
基于本科生先进成图技术能力培养的融合理念及现实探索 |
赵增慧等 |
校级二等奖 |
||
6 |
以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 |
李 洋等 |
校级二等奖 |
||
7 |
基于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科技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 |
徐文星等 |
校级二等奖 |
||
8 |
基于工程能力素质培养的电子工程设计综合课程改革 |
蓝 波等 |
校级二等奖 |
||
9 |
“Think-Pair-Share”模式实现会计学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李海萍等 |
校级二等奖 |
||
10 |
基于OBE视角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张小红等 |
校级二等奖 |
||
11 |
注重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模块、分层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赵 昶等 |
校级二等奖 |
||
12 |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
汪贤华等 |
校级二等奖 |
||
13 |
基于认知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
王笃勤等 |
校级二等奖 |
||
14 |
基于口语测试的三位一体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模式研究 |
严姣兰等 |
校级二等奖 |
||
15 |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地方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严姣兰等 |
校级二等奖 |
||
16 |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口语实习》教学模式 |
刘丽华等 |
校级二等奖 |
||
序号 |
推荐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推荐参评等级 |
||
1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三阶段四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李翠清等 |
市级一等奖 |
||
2 |
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载体 深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蔡晓君等 |
市级一等奖 |
||
3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曹建树等 |
市级一等奖 |
||
4 |
地方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俞接成等 |
市级一等奖 |
||
5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戴 波等 |
市级一等奖 |
||
6 |
课内课外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
刘学君等 |
市级一等奖 |
||
7 |
计算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
张晓明等 |
市级二等奖 |
||
8 |
基于成果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
王淑鸿等 |
市级二等奖 |
||
9 |
基于成果导向的“知能互嵌式”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施 |
景永平等 |
市级一等奖 |
||
10 |
一般本科院校管理类人才数据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李向前等 |
市级二等奖 |
||
11 |
基于海峡两岸“网络创意营销”学习共同体的SCOC教学模式 |
闫笑非等 |
市级一等奖 |
||
12 |
OBE理念的践行―以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为导向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戴玉华等 |
市级一等奖 |
||
13 |
立足“卓越计划”,创建大学数学教学新模式 |
杜建卫等 |
市级二等奖 |
||
14 |
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学英语课程新模式 |
左 颖等 |
市级二等奖 |
||
15 |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泛在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
汤 欣等 |
市级一等奖 |
||
16 |
生存训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
范钦标等 |
市级一等奖 |
||
17 |
石化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
吴 波等 |
市级特等奖 |
||
18 |
基于创新创业的工程训练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吴立志等 |
市级二等奖 |
||
19 |
基于科技竞赛+创新训练课群的市级校内 |
许恩江等 |
市级二等奖 |
||
20 |
建设特色体育课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健美系列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果(含教材) |
王敏 |
市级二等奖 |
||
21 |
需求导向、标准驱动、实践牵引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探索 |
唐广军等 |
市级二等奖 |
||
22 |
“多主体、双循环”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与实践 |
王 腾等 |
市级一等奖 |
||
23 |
以“六要素、六共同”企业实习为抓手的“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韩占生等 |
市级一等奖 |
||
24 |
地方高校“融合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孟 波等 |
市级一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