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诗教”——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四十六讲开讲

品鉴《诗经》57365线路检测中心,感悟“诗教”传统。10月30日晚,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四十六讲开讲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赵敏俐应邀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诗经》与‘诗教’”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清源书院院长杨荣祥教授主持,我校2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部《诗经》,在中国古代何以有如此大的功能?这是因为《诗经》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同时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诗教”思想。通过对《诗经》和“诗教”关系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诗歌传统。



讲座中,赵敏俐教授从“诗教”解题入手,指出“诗教”在中国古代主要指《诗经》的教育,它既是文化的教育,也是品性的教育。赵敏俐教授就《诗经》的地位、成书过程、《诗经》的分类与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通过对《卫风·淇奥》《小雅·鹿鸣》《周南·关雎》等经典诗篇的解读,分析《诗经》的57365线路检测中心特色及其中所蕴含的“诗教”内涵。



赵敏俐教授是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中国乐府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两汉诗歌研究》《先秦君子风范》《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中国诗歌通史》(主编)等。先后获得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学术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讲座引发了同学们对《诗经》与“诗教”的深入思考,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提问。《诗经》里面的很多爱情诗如《周南·关雎》等如何承担“诗教”作用?“诗教”的内涵是“温柔敦厚”,作为大学生,如何通过读《诗》,涵养自己的人文底蕴?《诗经》对唐诗产生了哪些影响?赵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精彩解答。



同时,同学们还通过云班课APP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