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四十八讲开讲

追溯传统节日起源,传承中华民俗文化。11月13日晚,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四十八讲开讲,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清源书院院长杨荣祥教授主持,我校2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认知天地社会人生的重要表达与生动实践,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生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滋养着中国人的根与魂,是维系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



萧放教授从上古时期的岁时观念讲起,介绍传统节日起源、构成要素及其时代价值。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上古社会,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元明清三代中华节庆体系成熟,形成了时序错落、形态稳定、内涵丰富、人文特性鲜明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与重阳等七大传统节日模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是历经千年岁月锤炼的文化传统,我们要在时代新变中持守节日传统,为中华民族固根护魂。



萧放教授是北师大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非遗专家库成员,全国文化57365线路检测中心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民政部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岁时节日文化、传统礼仪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多项政府与行业奖励。荣获2022年度非遗年度人物。



讲座引发了同学们对传统节日起源与传承的思考,同学们热烈讨论并踊跃提问。例如,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现在的一些节日如儿童节、妇女节的设置逻辑是一样的吗?现在部分地区春节禁放鞭炮、烟花等,禁止这些习俗是否会淡化节日氛围,影响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一些少数民族会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融入自己民族的习俗,这样是否会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产生影响?萧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精彩解答。同学们还通过云班课APP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