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尤其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整合资源、汇聚力量、产出导向等举措,着力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构筑搭建了“协同创新大平台-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校内科研机构”相互依托、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学校现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科研机构10个;此外,2015年5月与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共同组建的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独立法人单位)、2015年7月获批的首都清洁能源(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7月获批的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2015年9月获批的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平台支撑和桥梁纽带作用。学校还抢抓机遇,分别于2020年7月、2021年5月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氢能研究中心等新型科研机构,发展定位是: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博士授权学科的突破口、北京产业服务的前沿地、未来技术发展的牵引力。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6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00余台(套)。拥有纸质图书98万册、电子藏书124万册,购置有SCI、EI、ACS、Elsevier、OnePetro(SPE papers+)、CNKI等数据库。

“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30余项,主持承担北京市科技计划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4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课题700余项,师年均科研经费接近15万元,近70%的科研经费源自企业或行业。近五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近200项;获省部级或国家级行业协会科技奖励近20项。在能源工程装备、清洁能源化工、城市安全生产、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相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推广应用。围绕海洋油气开发原油高效电场破乳脱水、水下钢结构维修、海洋油气输送管线铺设、水下管道涂层打磨和结构物表面清洗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焊接机器人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场、上海世博会主场馆、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石景山区供水管网完善一期等工程建设;完成废弃油脂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的开发,在废弃油脂脱酸和酯化制备生物柴油、生物柴油精制以及副产物甘油增值利用等方面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建成工业装置四套;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合成气直接制烯烃小试研究及工业侧线试验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基于多效平衡的强化吸收VOCs处理、气旋浮污水高效除油、油田酸性采出水空气超细化氧化处理等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应用,提升了我国绿色环保分离工程配套设备的设计研发水平;主持起草《北京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反恐怖防范标准》、《北京市涉爆粉尘企业隐患治理技术指导书》等文件,编写出版《国际碳税研究》(2011年)、《净零碳排放:中国农村能源利用的未来蓝图》(2017年)、《产业转移视角下京津冀协同碳减排机制研究》(2021年)等论著,为国家能源管理部门和能源企业、城市运行管理以及碳达峰碳减排战略实施提供了技术与决策支持。


重点科研机构名称和类型 | 所依托二级单位 | 批准成立时间 | |
光机电装备技术8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机械工程学院 | 2004-05 |
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 8 | 新材料与化工学院 | 2011-03 | |
特种弹性体复合材料 8 | 新材料与化工学院 | 2011-05 | |
深水油气管线关键技术与装备 8 | 机械工程学院 | 2016-12 | |
燃料清洁化及高效催化减排技术8 | 新材料与化工学院 | 2016-12 | |
能源工程先进连接技术 8 | 北京高等学校 工程研究中心 |
机械工程学院 | 2010-01 |
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 8 | 北京市哲学社会 科学研究基地 |
经济管理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 |
2012-08 |
油田应用化学与化工技术研究所 8 | 校级重点科研机构 | 新材料与化工学院 | 2018-03 |
能源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工程应用研究所 8 | 机械工程学院 | 2018-03 | |
环保多相流分离与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所 8 | 机械工程学院 | 2018-03 | |
安全生产智能感知与大数据技术研究所 8 | 信息工程学院 | 2018-03 | |
工控安全与智能控制研究所 8 | 信息工程学院 | 2018-03 | |
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8 | 经济管理学院 | 2018-03 | |
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8 | 人文社科学院 | 2018-03 | |
高分子材料环保处置技术研究所 8 | 新材料与化工学院 | 2018-03 | |
化学品危险性防控技术研究所 8 | 安全工程学院 | 2018-03 | |
纳米光电子与高能粒子研究所 8 | 致远学院 | 2018-03 | |
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 8 | 与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共同组建的独立法人单位 |
2015-05 | |
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 8 | 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 | 2015-07 | |
人工智能研究院 8 | 学校专门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 | 2020-07 | |
氢能研究中心8 | 学校专门成立的交叉学科类科研组织 | 2021-05 | |
安全生产软件测评中心8 |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 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实验室 |
202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