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新闻

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院士做客致远大讲堂 做“引力波探测”专题报告

  12月3日晚上,“致远大讲堂”第128讲在清源校区致远讲堂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应邀作了题为“引力波探测”的专题报告。本次讲座由科学技术处、学生工作部(处)联合主办,蒋毅坚校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3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上,武向平院士围绕“引力波探测”这一主题,从爱因斯坦1915年广义相对论相关的几个预言和证实谈起,从光线偏折、水星近日点进动、引力钟慢、黑洞等引出了引力波,指出了实验验证引力波存在的重大理论意义以及百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为寻找和发现引力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武向平院士介绍说,宇宙中引力波来自天体的能量和质量变化,根据频率大小可以分为高频、中频、中频频、低频等几大类,不同频率的引力波对应不同的天体物理过程。LIGO之类地面激光干涉天文台探测的是高频引力波,主要来自致密双星;中频引力波来自中等质量致密双星,宇宙大爆炸最早期产生的原初引力波也属此类;低频引力波来自双星系、超大质量双黑洞和大质量比双黑洞的并合以及大质量天体的爆炸等。武向平院士还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的引力波探测研究计划以及由此展开的国际合作与竞赛。最后,武向平院士对我国的引力波探测部署工作进行了介绍与展望,具体包括天琴计划、阿里计划、太极计划,尤其提到坐落在黔南州平塘县世界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探测引力波科学研究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们就LIGO实验的探测精度、宇宙天体的未来预测、引力波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与武向平院士进行了互动交流。与会师生一致表示,整场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既有天体方面的科普知识,又涵盖了国际前沿进展,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了听众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求知欲。

  武向平院士简介: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从事宇宙学的研究,领导了在新疆天山地区进行的"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科学实验。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学生工作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