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由我校牵头的教育部制药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成功组织名师示范课教学交流活动。本次交流活动由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分教指委委员、四川大学宋航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教学交流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的150余位教师参与,虚拟教研室负责人、我校教务处处长王腾主持交流会。
宋航教授结合其37年的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经验,以“由知识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转变及面向产出的考核——制药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探索交流”为题,从具体课程的基本理念、实践案例、考核方法等方面与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度交流。
宋教授阐述了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核心理念,强调知识与能力同等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他引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的教育理念,指出教育的根本不仅在于传授学生知识(授人以鱼),也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授人以渔),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授人以欲),从而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方方面面,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结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宋教授分享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课程推进改革,例如开设研讨课和专业核心课,通过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工艺过程问题。此外,他还提出教材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应紧跟技术前沿,充分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升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宋教授强调成果导向教育(OBE)的重要性,考核需覆盖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维创新,避免单一闭卷考试。通过开放性问题如“优化离心分离工艺路线”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他指出,考核设计必须与课程目标和观察测点相契合,通过分阶段考核(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覆盖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避免考核内容与目标脱节。他呼吁优化考核比例,加强实践能力与技术经济性分析的考查,实现考核与课程目标的真正统一。
在互动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设备学习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与会教师一致认为当前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增加实际案例和前沿内容,以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本次交流会内容丰富,既有教育理念的深入探讨,也有实践经验的案例分享,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思路。作为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的重要活动,此次会议充分展示了虚拟教研室在推动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经验交流中的价值。未来,虚拟教研室将继续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本科教育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助力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彭效明 / 编辑:王莉鑫 审核:李林琳 来源:新材料与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