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与化工学院承办第五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
“CY-24先进催化材料与技术”分会
10月18日,由我校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 “CY-24先进催化材料与技术分会”在武汉举行。我校副校长靳海波教授,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张谦温教授、王新承副教授分别担任此次分会的技术委员会委员、人才推举委员会委员、大会副秘书长。此次分会特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院朱文良与江南大学教授刘小浩作为嘉宾出席。本次分会涵盖了3场主题演讲、3个特邀报告以及9个口头报告,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参会。与会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了催化材料的前沿科技,分享了各自在催化材料设计、制备、机理研究以及能源与环境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朱文良教授团队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功研制出了高性能催化剂,并创新性地提出二甲醚经乙酸甲酯制乙醇的工艺技术路线。他提出,团队设计开发了相关反应器,并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套工艺,成功完成了世界首次工业示范,率先在全球实现了50万吨/年煤基乙醇的工业化生产,以及全球最大规模的60万吨/年钢厂煤气制乙醇工业化生产,为能源化工领域的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小浩教授以“二氧化碳制低碳醇的新催化剂、新反应和新过程”为题做了报告,详细介绍了在二氧化碳转化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表示:由他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创新催化剂和新反应路径,实现了低碳醇的高效制备,为二氧化碳的利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北京工业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徐瑞年以“工艺尾气中笑气的低温催化分解减排技术”为题做了报告。他指出,该减排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潜力的候选催化剂,旨在同时消减N2O和NOx。此外,他深入阐述了在Fe-SSZ-13催化剂上偶联反应的基本机制,为理解和优化催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校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张谦温教授分享了催化加氢技术在“双碳”中的应用,探讨了催化加氢技术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王新承副教授介绍了连续式非均相催化山梨醇脱水制备聚合级异山梨醇技术,深入阐述了该创新技术在山梨醇脱水转化为聚合级及异山梨醇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他表示,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实现公斤级规模的生产放大,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工艺设计与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分会,多家企业代表与专家学者还围绕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催化材料技术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进行了深入交流。来自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们齐聚一堂,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分享了研究成果和学习心得。通过与领域专家的互动,研究生们获得了宝贵的指导,拓宽了视野,加深了专业知识的理解。
(供稿人:化学工程系王新承;审核:张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