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育人使命,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技术教学与实验中心
信息技术教学与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人,编外人员1人,承担全校26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工作,以及公共机房建设、保障的双重职责。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使命,积极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是一个能战斗、重团结、讲奉献、轻得失的基层教学单位。
一、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中心努力践行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教工第五党支部的带领下,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形成了全员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
中心教学团队责任教授刘建东为学校优秀责任教授;董轶群老师为北京市优秀通识课程主讲教师、校级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青教赛一等奖获得者;江慧娜、魏青轩、刘华伟老师多次获得学校青教赛二等奖和三等奖;付秀丽等4名教师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奖;王淑鸿等3名教师被学生投票评选为“我爱我师优秀教师”;作为编外人员的王建国老师,在2022年11月我校康庄校区疫情突发时,第一时间毫不犹豫主动请战,作为第一批抗疫志愿者入驻康庄校区K1楼,担任“战时班主任”,为校园疫情防控贡献了一份力量。
中心年均开课45门次,选课学生约3500人,公共教学机房提供各专业22门类上机课程的环境保障,年均实验达十万人时数。近五年,在3名专任教师退休以及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压力下,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但大家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彰显了中心教师队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
二、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丰硕
在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指导下,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OBE”教学理念,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范式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等系列质量工程项目,持续推进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构建了基于CDIO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在学校各专业的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工作中,基于工程对象的计算机编程实践成果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展示的亮点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有效开展线上教学,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团队做了大量细致入微、扎实的工作。在充分分析了疫情期间学生居家线上学习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注重课程思政与教学过程的统一,并融入了疫情期间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取得了良好的线上教学效果。
中心成员累计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校级金课建设项目8项,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1项; “大数据技术基础与应用”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教学成果丰硕。
中心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合一”,将课程教学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无缝衔接。近五年,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4项,获奖人次百余名;指导本科生完成URT计划项目20余项。
中心全体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积极投身科技帮扶社会服务。从2019年开始,组织和培训我校学生党员志愿者为中、小学生提供科技服务,义务编写校本教材3本,助力大兴三小北京市金鹏科技社团建设,学生党员累计参与中小学科技普及教育1000余人次、服务时长近1250小时,受益学生1200余名,获得了学生、学校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并在以“党建引领服务首都新国门 科技帮扶 助力科创新高地”为主题的红色1+1共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该项目同时成为首都高校首个荣获北京共青团“十佳团建品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