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媛老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以“明德”与“思辨”为导向,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Bloom的认知过程维度模型,以“问题导入”、“思辨拓展”为路径来研发教学材料,把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由锋老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将KSA与价值引领有机融为一体。就数据分析,获取信息,成因分析为主线,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为暗线。引发同学们对留学热,归国潮的现象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卢雅琴老师选取了话题“Friendship”展开分享。她分析了友谊结束的原因,分享了“管鲍之交”,“高山流水”等歌颂友谊的小故事,进而分析了如何保持友谊,对待友谊,引导学生正确交友,慎重择友,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刘俊梅老师结合单元主题“爱”,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如何将自身小爱扩展到大爱,从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到爱地球家园,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意识。
苏晓娟老师选择了主题Friendship,她以握着的手为主线,巧妙的阐释了友谊的真谛,友谊终结的原因,以及维系友谊的方式。此外,她还谈了跨文化语境下造成国家间友谊观差异的文化根源。
樊继英老师选取了节约水资源的话题,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设定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国际视野相结合,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从主题、内容、作者、文体、语言五个角度分享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方式及成果。
葛珊老师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位一体原则和大学英语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课文主题思想设计本单元的德育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中西成人形成期的青年人特征差异中形成开放性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
曹海凤老师展示的内容主题为Freshman Year,以第一篇阅读文章中阅读技能训练为抓手,把课文和2篇阅读课文主旨内容融合起来,三篇文章,三个视角,三个主体,融合一起进行思政设计,鼓励新一代大学生应把个人理想,父母期待和国家使命结合起来,成为新时代能担当民族大任的栋梁之才。
会议评选阶段,几位评委进行了点评。孙边旗教授认为参赛教师把课程思政很好地融入到了教学中,展现过程比较完整,涉及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呈现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袁凤识教授指出,参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比较准确,对教学材料的理解比较深刻,对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的比较多,课堂教学环节比较完整。袁教授建议课后多进行反思,多研究、多发现问题、系统研究、多出成果。朱小琳教授指出,参赛教师的教学内容详实,教学材料丰富,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朱教授建议结合校本特色开展课程思政。最后,张喜华教授作总结点评,她充分肯定了参赛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探讨与努力,如何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聚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何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课堂呈现等环节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结合做了详细的指导。
严姣兰副主任作总结发言,她对老师们本学期的课程思政探索与此次分享表示肯定,她表示交流展示加深了大家对课程思政的了解和认识,希望老师们继续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认真做好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的有机融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