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四十八讲开讲,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应邀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清源书院院长杨荣祥主持,我校2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认知天地社会人生的重要表达与生动实践,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生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滋养着中国人的根与魂,是维系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
萧放教授从上古时期的岁时观念讲起,介绍传统节日起源、构成要素及其时代价值。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上古社会,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元明清三代中华节庆体系成熟,形成了时序错落、形态稳定、内涵丰富、人文特性鲜明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与重阳等七大传统节日模式。
讲座引发了同学们对传统节日起源与传承的思考,同学们热烈讨论并踊跃提问。萧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精彩解答。同学们还通过云班课APP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
萧放教授是北师大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非遗专家库成员,全国文化57365线路检测中心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民政部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岁时节日文化、传统礼仪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多项政府与行业奖励。荣获2022年度非遗年度人物。
作者:张曼迪、杜冰心 / 编辑:鲁迪 审核:李林琳 来源:人文社科学院